高阳台·戊辰夏日经旧居法轮(首句为黎博庵先生隐居时所书。)庵

何必深山,城南衣角,当时曾住名贤。
荷沼菱塘,沿濠仄径斜川。
望中仿佛扬州路,猛回思、四十三年。
绿阴中、石级层层,苔印依然。
记经劫火都如故,只禅房花木,换了风烟。
二载栖迟,谈经古佛灯前。
从游无复相看在,等修罗、分散人天。
剩凄然、万冢流萤,万树啼鹃。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重游旧居时的感慨,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物是人非的沧桑画面。

上阕开篇就用"何必深山"打破常规——真正的贤者不必隐居深山,城南的普通街巷也曾住过名人。这里用"衣角"代指街巷,既形象又带着生活气息。接着用"荷沼菱塘"等具体景物,像放电影一样重现当年江南水乡的风貌。"望中仿佛扬州路"这句特别妙,把眼前景和记忆中的扬州重叠,突然用"四十三年"这个具体数字把读者拉回现实——原来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最后"苔印依然"四个字,让石阶上的青苔成为时光的见证者。

下阕情感更加深沉。"劫火"指战乱灾难,说建筑虽然还在,但禅房花木早已不是旧时模样。这里"换了风烟"用得很传神,风烟本是流动的,暗示变化不知不觉就发生了。作者回忆当年在这里"谈经古佛灯前"的两年时光,现在却像佛教故事里的"修罗道"(指争斗不休的境地)一样,故人四散天涯。结尾的"万冢流萤,万树啼鹃"最动人:萤火虫在坟冢间飞舞,杜鹃在树上哀啼,两个"万"字既写景又抒情,把物是人非的哀伤推向高潮。

全词就像老照片泛黄的边角,记录着时光流逝的痕迹。作者没有用华丽辞藻,而是通过荷塘、石阶、流萤这些寻常景物,让读者感受到:最深的感慨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细节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