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中甫使君 其四

书卷平生事,篝灯静夜分。韵钧奏韩柳,黼黻补卿云。

不鄙频挥麈,曾窥一运斤。词人嗟不遇,地下早修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叫李中甫的官员(使君)。诗人通过回忆逝者的日常习惯和才华,表达了对他的惋惜之情。

前四句写李中甫生前的文人形象: - "书卷平生事":他一生最爱读书 - "篝灯静夜分":深夜还点着灯苦读("分"指夜半时分) - "韵钧奏韩柳":他的文章有韩愈柳宗元的风格("韵钧"比喻协调优美的文笔) - "黼黻补卿云":他的才华能为朝廷增光("黼黻"是华美礼服的花纹,比喻文采)

后四句写交往与哀悼: - "不鄙频挥麈":他不嫌弃常与我清谈("挥麈"是古人清谈时挥动拂尘的动作) - "曾窥一运斤":我曾见识过他高超的文笔(用"运斤成风"的典故,比喻技艺纯熟) - 最后两句感叹: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怀才不遇,如今早逝,只能在地下继续他的文采了("修文"指文人去世的婉辞)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通过读书、写作、清谈等生活细节,塑造出一个勤学苦读、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文人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惋惜之情。诗中用"韩柳""运斤"等典故也很自然,让现代读者能感受到逝者的文学造诣。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