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八首,次覃孝方韵 其六 (己酉稿,清宣统元年)

秋城吹角夕阳斜,浪迹频年寄海涯。
拔后枯葹心未死,劫中残局著全差。
无聊身世文为戏,有例神州裔乱华。
不信东篱仍故节,岛夷章绂玷黄花。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清朝末年(1909年),作者通过秋天黄昏的景象,抒发了对国家动荡和个人漂泊的复杂情感。

前两句描绘了秋日黄昏的画面:夕阳斜照的城头传来号角声,暗示着战乱将至。诗人说自己多年来像无根的浮萍,一直在海边漂泊。"拔后枯葹"用被拔起却未死的野草比喻自己虽遭打击仍不屈服,"劫中残局"则把国家比作一盘下得乱七八糟的棋局。

中间四句是诗人的自嘲与讽刺:他说自己只能用写文章来排解无聊的人生,而神州大地(中国)现在就像历史上五胡乱华时期一样混乱。最后两句借菊花表达气节:诗人不相信东篱下的菊花还会保持高洁(暗指人心不古),因为连岛国来的官员(可能指日本势力)都佩戴着玷污菊花的官印(菊花象征高洁,这里被权贵玷污)。

全诗通过秋景、枯草、残棋、菊花等意象,既表达了个人在乱世中的坚守,也暗讽了当时政治腐败、外敌入侵的社会现实。语言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沉痛的力量。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