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观瀑布

仙源不可见,悬水鸣日夕。
隐隐何轰轰,直下数百尺。
天地岂有物,潺湲何时息。
此声非水生,非从石间出。
水石两无功,岂是虚空力。
如声色已然,观出安可得。
欣然二三子,宴坐谈秘密。
山僧送酒来,且共开涓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目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同时融入了对自然奥秘的哲学思考。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瀑布的视听震撼(前八句) 诗人先写瀑布的"仙源"不可见,只听见日夜轰鸣的水声。用"隐隐何轰轰"这种拟声词让人仿佛听到瀑布的轰鸣,又用"直下数百尺"展现视觉上的壮观。接着提出一个有趣的疑问:这水声既不是单纯来自水,也不是来自石头,更不是虚空产生的,那究竟从何而来?这种思考方式很像现代人观察自然现象时的好奇。

2. 哲理的探讨(中间四句) 诗人进一步思考:就像声音和颜色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的感知真的能完全认识事物的本质吗?这里用瀑布作比喻,探讨了主观认知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很有禅意。

3. 文人雅趣(最后四句) 场景突然转到几个朋友坐在山间愉快地聊天,还有僧人送来酒一起小酌。这部分展现了古代文人典型的山水之乐——在自然美景中聚会、谈玄、饮酒,享受超脱尘世的闲适。

全诗妙在把震撼的自然景观、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人雅集完美结合。写瀑布不只停留在表面描写,而是通过观察引发对自然本质的思考,最后又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由景入理,再由理返情的手法,让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思想深度,还充满生活情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