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卣臣学士祭告南岳 其二

典礼修三楚,提封接五溪。
烽销青海北,文谕夜郎西。
共识天威肃,须令王会齐。
百蛮应震詟,京观筑鲸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张卣臣的官员奉命去南方祭祀南岳衡山的场景,展现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威严与影响力。

前两句写张卣臣的行程:他带着朝廷的祭祀礼仪来到湖南(三楚),经过湘西一带(五溪)。"典礼"二字点明此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重要祭祀活动。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青海、夜郎这些边疆地区已经平定(烽火熄灭),朝廷的文书政令可以畅通无阻地传达。通过"共识天威"、"王会齐"等表述,强调朝廷的威严使各地首领都臣服归顺。

最后两句是想象:南方各族(百蛮)必将被朝廷的威势所震慑,那些曾经叛乱的人(鲸鲵比喻凶恶之徒)终将被镇压,他们的尸骨将堆积成京观(古代战胜方为炫耀武功堆积敌人尸体的土堆)。这里用夸张的意象突显王朝的强大武力。

全诗通过祭祀活动这个切入点,实际上歌颂了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控制力。诗人用地理名词的铺陈、战争意象的渲染,营造出宏大庄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盛唐时期的国家声威。虽然最后两句的战争描写略显残酷,但整体上是一首展现国家统一、四方来朝的政治颂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