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嵿扫石置仙坛诗

寻日爱丘素,嗟月开靖场。
东峰青烟寺,西顶白云堂。
朱阳台望远,玄灵崖色光。
高坛周四岭,中明起前岗。
神居杳汉眇,接景拂霓裳。
□微三四子,披霞度仙房。
潇潇步林石,缭缭歌道章。
空谷和鸣磬,风岫吐浮香。
冷冷□虚唱,郁郁绕松梁。
伊余莅东国,杖节牧齐疆。
乘务惜暂暇,游此无事方。
依岩论孝老,斟泉语经庄。
长文听远义,门徒森山行。
踌蹰念岁述,幽衿烛扶桑。
栖槃时自我,岂云蹈行藏(○金石补十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修行者登上太基山,在自然美景中感悟道法的场景。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登山寻道(前12句) 诗人用"青烟寺""白云堂"等意象勾勒出云雾缭绕的仙山景象,描写修行者们披着霞光穿过山林,在石径上吟诵道经。山中回荡着磬声,松林间飘着清香,营造出空灵神秘的氛围。这些描写突出了修行之地远离尘嚣的特点。

2. 修行悟道(中间8句) 诗人以地方官员身份参与这次修行活动。他们在岩石旁讨论《孝经》《老子》,用清泉煮茶时探讨《庄子》,通过聆听经典来领悟深奥道理。弟子们漫山遍野跟随学习,展现出儒道思想交融的修行方式。

3. 人生感悟(最后4句) 面对流逝的时光,诗人在晨光中陷入沉思。他认为这种隐居修行是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传统"穷则独善其身"的被动隐居,表达出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全诗通过山水与修行的结合,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诗人将自然景观与精神追求融为一体,在松风泉响中寻求生命真谛,这种将日常生活诗意化的写法,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山水悟道的独特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