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舟二首 其二

竹宫时望拜,桂馆或求仙。
姹女临波日,神光照夜年。
徒闻斩蛟剑,无复爨犀船。
使者随秋色,迢迢独上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寻仙场景,同时暗含对现实求仙无果的讽刺。

前四句用神话意象堆砌出热闹的求仙场面:人们在竹宫频繁祭拜,在桂木建造的仙馆寻访神仙。河面上出现炼丹的"姹女"(少女仙人),夜空里闪烁着神秘光芒。这些画面看似华丽,却透露出刻意营造的虚幻感。

后四句笔锋一转,揭示求仙的徒劳:虽然传说有斩杀蛟龙的宝剑,但能照见水下鬼怪的"爨犀船"早已消失。最后使者独自上天的画面,与开头众人求仙的热闹形成强烈对比,暗示所谓的神仙使者不过是孤独的秋色中的幻影。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用神话典故搭建起华丽舞台,却在结尾突然撤掉所有布景,露出求仙真相——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明知是假却演得认真,等游戏结束才发现手里拿的只是普通树枝。这种从热闹到寂寥的转折,正是对当时社会盲目求仙风气的巧妙讽刺。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