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亭

真人昔未起,奔鹿骇四方。
连延天目山,两乳百里长。
有地跨江海,无种生侯王。
中宵燎穹旻,列石表坛场。
朱旗大梁野,英气吞八荒。
寥寥百年后,故物亦已亡。
所馀彼巉岩,峰巅屹相望。
主人承明老,星斗工文章。
筑亭紫霄上,坐客苍株旁。
攀云弄明月,晓星生扶桑。
禹山隔波涛,简书永埋藏。
愿逢希夷使,水土还故常(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一七)。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介亭》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与自然壮美的场景,同时融入了对人生、权力和永恒的思考。

第一部分:历史的辉煌与消逝
开头用“真人”(可能指帝王或英雄)未起时的动荡(“奔鹿骇四方”)引出天目山的雄伟(“两乳百里长”)。接着点明这片土地虽然广阔(“跨江海”),却无法永远孕育权贵(“无种生侯王”),暗示权力终会消散。中段“朱旗大梁野”等句描绘了昔日的辉煌,但“寥寥百年后,故物亦已亡”突然转折,强调繁华如过眼云烟,只剩陡峭的山岩(“巉岩”)依旧矗立。

第二部分:当下的超脱与永恒
后六句转向“主人”(可能是亭子的建造者)的生活:这位饱学之士(“星斗工文章”)在高峰筑亭,与明月、星辰为伴,仿佛超脱尘世。“攀云弄明月”等句充满仙逸之气,而“禹山隔波涛”又暗含对历史沉淀的敬畏。最后两句以神话色彩收尾,表达希望自然秩序(“水土”)回归本真的愿望。

核心魅力
1. 对比强烈:历史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形成反差,突出人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
2. 画面壮美:从奔鹿、连山到明月、扶桑,意象宏大又灵动。
3. 哲理深刻:不直接说教,却通过景象让人思考权力、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全诗像一部浓缩的史诗,既有金戈铁马的回忆,又有隐士般的宁静,最终回归对天地本源的探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