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警初平余领试事入虔次南康道中偶感先是有佥谋附逆者故末句并及之
湖海频年已厌兵,顷时幕府帐初清。
风销楚岸猿啼梦,云度秦淮鹤唳声。
会向祖刘增感慨,敢凭卫霍借勋名。
怪来底事今何似,抚剑悲歌恨未平(以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四)。
风销楚岸猿啼梦,云度秦淮鹤唳声。
会向祖刘增感慨,敢凭卫霍借勋名。
怪来底事今何似,抚剑悲歌恨未平(以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战争刚结束,作者奉命去地方主持考试途中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湖海频年已厌兵,顷时幕府帐初清"直接点明背景:连年战乱让人厌倦,现在军营刚刚清点完物资(暗示战争结束)。作者用"厌兵"二字表达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三四句"风销楚岸猿啼梦,云度秦淮鹤唳声"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描写战后氛围:楚地江岸的风吹散了猿猴的啼叫(象征战乱中的哀嚎),秦淮河上空的云里传来鹤的鸣叫(象征和平回归)。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战前战后的变化。
五六句"会向祖刘增感慨,敢凭卫霍借勋名"借用历史典故:看到祖逖、刘备的遗迹会感慨万千,但不敢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夸耀战功。这里体现作者对战争的反思——真正的英雄不该以军功为荣。
最后两句"怪来底事今何似,抚剑悲歌恨未平"突然转折:明明战争结束了,为何还要摸着剑悲歌?原来作者想到有人曾暗中勾结叛军("佥谋附逆者"),这种背叛行为让他愤恨难平。这个结尾揭示了战争虽然结束,但人心中的伤痕仍在。
全诗通过"厌兵-和平-反思-余恨"的情感脉络,展现了战争带给人的复杂感受。作者没有简单庆祝胜利,而是深入思考战争创伤,这种人文关怀让诗歌超越时代,至今读来仍能引发共鸣。诗中"风销猿啼""云度鹤唳"等意象既优美又富有深意,是值得品味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