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崛起的历史场景,用生动的比喻和画面感极强的语言展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英雄气概。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用"铜拔打铁拔"的金属碰撞声,营造出战火纷飞的氛围,点明这是北魏政权(元家)衰落的年代。鲜卑族从渤海以东崛起,声势浩大如雷鸣电闪。
2.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手法:朱家(南朝宋)和魏家(北魏)都比不上这些鲜卑勇士,一个赤手空拳就能战斗,一个连鼻子被箭射穿都继续冲锋。他们在战场上以一敌百,在虎牢关这样的险地都能死里逃生。
3. 结尾转到宫廷场景,描写鲜卑勇士在宜训宫跪拜的场景,特别提到"一母三天"(可能指一位母亲养育了三位英雄),赞美这些人物都是当世人杰。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电隐隐""雷轰轰"这样声音形象的词语,让读者仿佛听到战场轰鸣
- "穿鼻""百箭"等细节描写,凸显鲜卑勇士的勇猛
- 通过宫廷跪拜与战场英姿的对比,展现人物多面性
- 最后点出平凡母亲培养英雄的细节,让史诗故事有了人情味
全诗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个民族崛起的壮阔画卷,既有金戈铁马的战场描写,又有人物特写的细腻笔触,展现了乱世中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动人故事。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