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山修行的禅僧在寂静夜晚的独特心境,用简单画面传递深刻的禅意。
前两句用"孤猿叫"和"野客吟"两个动态意象打破深夜的宁静:月光下孤独的猿啼回荡在山岩间,修行者(野客)在半夜油灯下吟诵。猿声与吟诵声相互呼应,既表现环境的清寂,又暗示修行者内心的专注。
后两句转入更深层的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与时刻,谁能真正领悟其中真意?答案藏在"白云深处"——那位远离尘嚣、静坐修禅的僧人身上。这里的"白云"既是实景描写,也象征超脱世俗的境界。
全诗妙在通过声音(猿啼、吟诵)与静默(坐禅)的对比,展现禅修者"闹中取静"的功夫。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坐"字,让所有喧嚣都沉淀为内心的安宁,完美诠释了"外境虽喧,内心本静"的禅理。就像现代人身处嘈杂都市,仍能保持内心平和一样,传递出超越时空的生命智慧。
释延寿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