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浪湖

白塔红亭宿雾收,放船港口足销忧。
芦分山色离披去,水接云容淡沲浮。
风物三吴何处最,陂塘五月已如秋。
樊川可是诗情减,不为探春也合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夏日风光,语言清新自然,读来让人感到悠闲惬意。

首联“白塔红亭宿雾收,放船港口足销忧”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清晨的雾气渐渐散去,露出白塔和红亭的轮廓,诗人乘着小船离开港口,心中的忧愁也随之消散。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心情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颔联“芦分山色离披去,水接云容淡沲浮”进一步描绘了湖上的景色。芦苇丛将远处的山色分割成片片光影,水面倒映着天空的云彩,显得格外宁静淡雅。诗人用“离披”和“淡沲”这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光影的变幻和水天的交融,画面感极强。

颈联“风物三吴何处最,陂塘五月已如秋”是诗人的感慨。三吴地区风景优美,但诗人认为眼前这片池塘的景色最为动人。虽然是五月盛夏,但这里却凉爽如秋,让人心旷神怡。这两句既赞美了眼前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尾联“樊川可是诗情减,不为探春也合游”借用唐代诗人杜牧(号樊川)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诗人说,即使不是为了欣赏春天的美景,这里的夏日风光也值得一游。这既是对景色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人善于捕捉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将江南水乡的夏日风光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