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子离家赴京赶考的场景,充满了旅途的离愁和对未来的期待。
开头两句写清晨与离家游子(赶考书生)告别,他整理马鞍准备出发。花岛江城的景色渐渐远去,暗示离家的不舍。"解佩环"用女子解下首饰比喻游子卸下家乡的牵挂,踏上征程。
中间四句生动展现赶考路途:早春的黄莺在江南岸边啼叫,驿道旁的树木环绕着淮河两岸的山峦。到了京城,学子们要在宫门烛光中赶早上朝,在太学(璧水指代太学)苦读至深夜。这些画面既写实又充满象征,黄莺、春树代表希望,烛影、漏声暗示勤学。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牵挂:以后太学桥头的月亮,会见证我对你的思念,而你将置身于京城祥云(五云)之中。这里用月亮串联起两地相思,既表达祝福,又暗含对功名的向往。
全诗通过"征鞍-驿程-金门-桥门"的空间转换,串联起完整的赶考历程,将离别愁绪、旅途风光、勤学场景和未来期许融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最妙的是结尾把相思之情托付给明月,既浪漫又余韵悠长。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