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伯纯青雨亭
王家茅亭好丛竹,青雨萧疏滴晴绿。白云飞来西山岑,晓涨愔愔秋万斛。
王郎磊落奇崛之英材,气压云根万苍玉。粉香染笔露离离,翠羽听诗霜簌簌。
翠屏山人吟更狂,于此亭中几回宿。山中昔骑雪色鹿,月上青琅响茅屋。
山湫蛟起雨如轴,我卧其下卷书读。十年倦枕梦中寒,起视红尘眯人目。
王郎诵诗酌我酒,我为君歌岁寒曲。红云信宿化黄泥,百卉荣枯手番覆。
人间耐久独此君,令我嗟叹看不足。曲终双鹤为君舞,仰观青霄意踯躅。
王郎王郎莫相疑,岁晚期之在空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叫王伯纯的人所建的"青雨亭",以及诗人在此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开篇描写青雨亭周围的环境:竹丛茂密,雨滴在阳光下闪烁,白云从西山飘来,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这里的"青雨"不是真的下雨,而是阳光透过竹叶时产生的青色光影。
中间部分刻画了亭主人王伯纯的形象:他就像压在云端的苍玉一样气质不凡,既有文人雅士的才情("粉香染笔"),又有隐士的超脱("翠羽听诗")。诗人回忆过去在山中隐居的惬意生活:骑着白鹿,听着竹声,在雨天读书,与现在的红尘俗世形成对比。
最后部分是诗人与王郎的互动。他们饮酒吟诗,诗人特意为王郎唱"岁寒曲",赞美像竹子一样经冬不凋的品质。诗中"红云化黄泥"比喻荣华富贵转瞬即逝,而竹子的高洁却能长存。结尾用双鹤起舞的意象,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并约定将来一起归隐空谷。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通过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主人公高洁的人格魅力;同时用"青竹""白云""白鹿""双鹤"等意象,构建出一个超脱俗世的理想境界。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通过这些意象自然流露出来。
张以宁
(301—13700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