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桂南阅秀送陈掌教

莆阳十年磨桂斧,旴江十年樵桂楚。
锋霜落手眼星光,桂林一入争先睹。
莫惜桂林小君用,知君借与桂林重。
状元峰头应有人,明远楼中学臧梦。
君不见张曲江,柳愚溪,宣城寄迹君须知。
万金不爱打碑楮,都付来人公是非。
又不见思骏马,买骏骨,许多朽瘠封洼窟。
孙阳一上黄金台,桃花叱拨惊驽骀。
明年俊乂纾忠怀,随君傧策升尧阶。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友人陈掌教才华的赞赏与仕途的期许。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十年磨砺(前四句)
用"磨桂斧""樵桂楚"比喻友人长期刻苦钻研学问,像樵夫打磨斧头一样精进技艺。"锋霜落手眼星光"形象描写他学识锋芒毕露,最终在桂林脱颖而出。这里"桂林"既指地名,也暗喻科举考场。

2. 殷切期许(中间八句)
以"状元峰""明远楼"等科举意象,预言友人必将高中。列举张九龄(曲江)、柳宗元(愚溪)等历史名人的典故,暗示暂时的基层任职("宣城寄迹")只是积累阶段。用"打碑楮"(刻碑用纸)比喻留下政绩,"公是非"体现对公正评价的信任。

3. 伯乐识才(后六句)
借用"千金买骨"的典故,将友人比作被埋没的千里马("朽瘠封洼窟"),预言他终将像名马"桃花叱拨"那样惊艳众人。最后以"升尧阶"作结,期待友人明年科举高中后,能带着贤才共同辅佐明君。

全诗特色:
- 用樵夫、买马等生活化比喻化解说教感
- 双关语运用巧妙(如"桂林"既写景又喻考场)
- 历史典故自然融入,展现作者学识而不显堆砌
- 节奏明快,最后六句三组"君不见""又不见"的排比增强气势

核心思想:通过赞美友人的才学与品格,表达对寒门学子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期许,同时暗含对公平选拔机制的呼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