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自给自足的隐士形象,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屦痕不印步虚坛,欲事锄犁恐亦难"说:草鞋的痕迹从不踏上道观的台阶(暗示不追求修仙),但真要下地耕作恐怕也不容易。这里用两个否定句,既否定了修仙之路,又暗示农耕生活其实也不轻松,透露出一种矛盾心理。
后两句"云子熟时还自饱,不知沆瀣与谁餐"是亮点:当庄稼成熟时能自给自足,却不知该和谁分享这清晨的露水(暗指清贫但美好的生活)。"云子"既指稻谷又暗喻仙家食物,"沆瀣"既指露水又暗指仙露,这种双关语巧妙地把农耕生活和神仙境界联系起来。
全诗的精妙在于:表面写农夫,实则通过农事与修仙的意象重叠,展现了一种"人间清欢胜神仙"的生活态度。诗人用种地吃饱饭这样最实在的事,对比虚无缥缈的修仙,最后留下一个开放式问题——这样简单满足的生活,该与谁共享呢?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诗意,在劳作里看见超脱。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