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粟

麦黄雨洗白,晴乾面黑苦。
斗不满十钱,价轻贱如土。
里长下乡来,狰狞过猛虎。
茅屋居中坐,探怀出催簿。
指簿呼姓名,不啻奴与虏。
小心奉殷勤,酒食犹带怒。
谓自入公门,多年识规矩。
非由上官差,谁敢问花户。
昨日蒙钧帖,上插飞毛羽。
严行提经承,郡县难作主。
急索春夏粮,期限不过五。
东南西北乡,奔波酸两股。
片刻何有停,四处相讨取。
离家连今朝,明归恰当午。
闻言耽时光,迟挨亦何补。
耕地须输租,向谁诉贫窭。
圈有子母牛,大小听客估。
月上深醉行,咆哮动村坞。
去去莫重来,家家欲悬釜。
闻君旋井闬,只恐遭其侮。
情知不可留,聊赠粟一庾。

现代解析

这首诗《赠粟》用生动的画面和直白的语言,描绘了古代农民在苛捐杂税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充满了对贪官污吏的控诉和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核心内容解析:

1. 丰收的假象: 开头写麦子黄了,却被雨水泡烂("麦黄雨洗白"),晒干后也发黑变苦。看似丰收,实则农民颗粒无收,粮食贱如泥土("价轻贱如土")。这里用反差手法暗示:即使农民拼命劳作,也逃不过被剥削的命运。

2. 官吏如虎狼: "里长下乡来,狰狞过猛虎"直接比喻收税的小官比老虎还凶狠。他们拿着账簿挨家挨户逼税("探怀出催簿"),对农民呼来喝去像对待奴隶("不啻奴与虏")。农民即使小心讨好、送上酒食,仍被刁难。

3. 层层压迫的真相: 里长自称是奉命行事("非由上官差,谁敢问花户"),透露整个官僚系统都在施压。上级用加急公文("飞毛羽")催税,郡县官员不敢违抗,最终压力全转嫁到农民身上。

4. 农民走投无路: 农民被迫变卖家产("圈有子母牛,大小听客估"),连耕牛都保不住。官吏喝得烂醉("月上深醉行")还在村里闹事,农民只能哀求他们别再来了("去去莫重来"),因为家里连锅都揭不开("家家欲悬釜")。

5. 无奈的赠别: 最后诗人听说朋友要回乡,明知留不住,只能送他一庾(古代容量单位)粮食。这个细节最戳心——连赠别都只能送粮食,可见当时粮食就是最珍贵的生存希望。

诗歌的魅力: - 画面感极强: 像纪录片一样呈现了官吏逼税的全过程,读起来仿佛能看见里长的狰狞嘴脸、听见农民的哀求。 - 情感真实: 没有华丽辞藻,用农民的口吻诉说苦难,比如"耕地须输租,向谁诉贫窭"——种地要交租,但穷得吃不上饭又能找谁哭?这种直白的质问更有冲击力。 - 讽刺深刻: 官吏嘴上说"识规矩",实际干的却是欺压百姓的勾当,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

现代启示: 这首诗虽然写古代,但今天读来依然震撼。它让我们看到:任何时代,当权力失去约束、民生被忽视时,普通人的尊严和生存都会变得脆弱。诗人对弱者的共情和对不公的愤怒,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