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觉和尚赞

烹佛烹祖大炉韝,煅凡煅圣恶钳鎚。
起曹洞於已坠之际,针膏肓於必死之时。
善说法要,冈涉离微。
不起于座,而变荆棘林为梵释龙天之宫而无作无为。
神澄定灵,雪顶庞眉。
良工幻出兮,不许僧繇知。
虚堂张挂兮,梁宝公犹迷。
个是天童老古锥,妙喜知音更有谁。

现代解析

这首《天童觉和尚赞》用夸张的比喻和生动的画面,赞美了一位得道高僧(天童觉和尚)的非凡境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修行如炼金(前四句)
诗人把修行比作烈火炼金:用"大熔炉"炼化佛祖,用"铁锤"锤炼凡人圣人——这其实是说真正的修行要打破一切外在权威和分别心。后两句用治病来比喻:他在佛教曹洞宗衰败时重振宗风,像给绝症病人扎针一样精准救治人心。

2. 无为而化(中间六句)
说他讲经说法不玩虚的("不绕弯子讲玄妙"),坐着不动就能把荒芜之地(荆棘林)变成天宫——形容高僧无需刻意作为,自然能感化万物。接着描写他的外貌:白发长眉、神情宁静,像一幅活过来的古画,连古代画师(僧繇)都画不出这种神韵。

3. 超越时空的境界(最后三句)
说他的画像挂在屋里,连梁朝的神异高僧(宝公)看了都会迷惑——强调这位和尚的境界超越时空。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这个天童老和尚就像个古老的锥子(喻质朴锐利),世上只有妙喜大师(可能指另一位高僧)真正懂他。

核心魅力:
全诗用"炼金""治病""变宫殿"等奇幻比喻,把抽象的佛法修为变得可视可感。特别是"不起于座而化荆棘"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最后用"古锥"作比,既突出老和尚的朴实无华,又暗含穿透虚妄的智慧锋芒。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