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黄州德厚庵
达命斯顺受,务德其勉修。诚己有要道,兹外非所求。
使君名是庵,可谓善自谋。端居若无营,志业日以休。
心端物自正,化行速如邮。野辟岁有获,庭虚讼无留。
民俗兴礼让,闾阎息奸偷。可以报上恩,可以嗣先猷。
倘异于此道,则为是庵羞。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治理地方的故事,核心思想是"做好自己,造福他人"。
前四句是人生哲理:人要学会接受命运安排(比如出身、际遇),但品德修养必须自己努力。真诚对待自己是关键,其他都是虚的。
中间部分介绍这位"使君"(地方官)建"德厚庵"的用意:他看似清闲无事,其实在默默修养品德。因为心正了,做事就公正,教化百姓效果特别好——就像快递送信一样快。
后面用具体事例说明他的政绩:荒地变良田,衙门没积压案件,老百姓懂礼貌不打架,小偷小摸也消失了。这些成绩既能报答朝廷信任,又能光宗耀祖。
最后两句是警句:要是有人挂着"德厚庵"的名号却不这么做事,那简直是在给这个好名字抹黑。
全诗亮点在于把抽象的道德修养说得特别实在:官员心正→办事公正→百姓变好→政绩自然来。就像种地一样,先把种子(品德)种好,丰收(政绩)是水到渠成的事。这种"做好本分自然成功"的道理,今天依然适用。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