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观永定河下口之作

夜雪忽已收,朝雾未云敛。
策马遵遥堤,永定全势览。
下口欲其畅,浑流利泛滥。
前者叹行墙,一线奚归坎。
无已筹下策,让地稍避险。
中处徙流移,向南听洳渐⑴。
今来阅尾闾,三岁惊荏苒。
舍陆命进舟,恬波春淰淰。
虽逊洪泽阔,微山已不减。
荡漾有馀地,巨浸乃澄澹。
慰兹忧即兹,积高车鉴俨。
补偏斯不无,永逸则岂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巡视永定河下游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治水工程的成效与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治水背景(前八句)
诗中先通过"夜雪收""朝雾散"的清爽天气引出巡视场景。作者骑马沿堤查看永定河全貌,点明治水关键:要让下游河道畅通("下口欲其畅"),才能避免浑浊河水泛滥。这里提到之前治水时遇到的两难:筑堤挡水会导致河道狭窄("一线奚归坎"),最终只能采取折中方案——让出部分土地给河流("让地稍避险"),把主流导向南方。

2. 治水成效(中间八句)
三年后重访下游("尾闾"指河流入海口),发现河水已变得温顺("恬波春淰淰")。虽然规模不及洪泽湖,但已接近微山湖的水平。宽阔的河面("荡漾有馀地")让浑浊的河水变得清澈平静,这个变化让作者既欣慰又警惕。

3. 治水思考(最后四句)
作者在欣慰之余保持清醒:治水就像"积高的车"需要时刻警惕("车鉴俨"的比喻)。承认现有措施只是补救("补偏"),不敢奢望一劳永逸("永逸则岂敢"),体现务实态度。

全诗亮点在于:
- 用"春淰淰"形容平静水波,用"巨浸澄澹"表现水质改善,画面感强
- 通过治水案例揭示深刻道理:解决问题需要权衡妥协,成果需要持续维护
- 结尾的谦虚态度特别动人,展现领导者应有的清醒认知

这不仅是首治水记录诗,更是一篇关于治理智慧的启示录,对现代人处理复杂问题仍有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