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墓

锦官城外高坟起,万里桥边路迤逦。
行人下马遥瞻拜,此是汉家贤天子。
脐然未熄炎精微,四海英雄争奋飞。
楼桑皇孙有大度,羽翼得人头角巍。
高才捷足蔚如云,九州各姓成瓜分。
东奔西走无宁处,唯有曹瞒识使君。
南阳唤起真龙卧,数应昌期王者佐。
中原难竞且收川,颠沛流离信义播。
边腹俱输顾一角,国手高棋仅此著。
当涂已筑受禅台,武担何得更推却。
受命之年帝已老,中道崩殂亦同夭。
孤儿幸可托宗臣,百姓哀如丧妣考。
弓剑藏来千百秋,从无樵采犯松楸。
白日不许牛羊牧,夜深亦少狐兔游。
君不见公孙跃马归乌有,悍骨知他何处朽。
又不见李雄王建多珠玉,麒麟古冢无踪迹。
谁似君王百代思,鬼神呵护无尽时。
只今祠庙多零落,犹有人寻三绝碑。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刘备(昭烈帝)的陵墓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刘备在乱世中的品格魅力与历史地位。

开篇用"锦官城外高坟起"直接点明地点,用"行人下马拜"的细节体现人们对这位"汉家贤天子"的敬重。接着用"脐然未熄炎精微"等句描绘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象,突出刘备虽出身低微(楼桑皇孙),却因"大度"的人格魅力吸引人才。

诗中用"东奔西走无宁处"生动展现刘备早期颠沛流离的处境,特别提到曹操(曹瞒)是少数能赏识刘备才能的人。通过"南阳唤起真龙卧"等句,将诸葛亮比作唤醒真龙的智者,而刘备则是"数应昌期"的天命所归之人。

后半部分通过对比凸显刘备的历史地位:公孙述、李雄等割据者早已被人遗忘,而刘备陵墓千年来始终受到百姓自发保护("无樵采犯松楸"),连牛羊都不去践踏。最后以"三绝碑"作结,暗示人们对刘备的追念已超越时空,形成了一种文化记忆。

全诗最动人的是呈现了一个"失败英雄"的形象——刘备虽未完成统一,但其"信义"品格和对待百姓的态度,赢得了超越成败的历史尊重。这种对道德力量的肯定,正是诗歌的核心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