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韶(sháo)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tāo)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韶华:光阴。无赖:调皮,狡狯。对西风的拟人描写。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注释
韶华:光阴。无赖:调皮,狡狯。对西风的拟人描写。
评解
秋之为气悲,但亦不知悲从何来。于是怨西风,惧角鸣,恨浮云遮月,总之均是莫可名状的惆怅。此词即表达此种悲秋的困惑之情。虽是文人感时兴悲的积习所致,但也确是人生中常见的普遍情绪,为抒情文学所不废。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时光流逝为主题,用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人生感慨。
上阕开篇就用拟人手法,把青春比作倔强的少年,质问它怎肯为谁停留?"滔滔去"三字形象写出时光如江水奔流不息的景象。西风被形容成"无赖",这个俏皮的比喻既写秋风任性吹过江面,又暗含对时光无情流逝的埋怨。
下阕转入秋景描写:落叶声、城头号角声这些典型秋声,词人却用"莫响"二字表达不忍听闻的愁绪。最后两句意境开阔:浮云遮月的朦胧景象,引出"谁能力挽狂澜"的惊天一问,想要用长江水洗净天空的想象既大胆又浪漫。
全词妙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西风、落叶、浮云等具体意象变得可感可知。那种对青春易逝的无奈,以及想要扭转时光的豪情,在自然景象的烘托下显得格外动人。最后天马行空的发问,让整首词在惆怅中又带着几分英雄气概。
董士锡
董士锡(1782—1831)清文学家、“常州词派”成员。字晋卿、损甫。武进(今常州市区)人。董毅父,董达章子。嘉庆十八年(1813)副贡。十六岁从舅父张惠言游,承其指授,为古文、赋、诗、词皆精妙。壮年为生计所迫,多以客游养生,曾馆张敦仁、阮元等处。又历主南通紫琅书院、扬州广陵书院、泰州书院讲席。曾修纂《续行水金鉴》。著有《遁甲通变录》、《形气正宗》,又有《齐物论斋集》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