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在龙泉寺的所见所闻,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
前两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树林,走到尽头时,夕阳斜照下古寺突然出现在眼前。"高林"和"斜曛"形成明暗对比,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古寺环境:秋草茂盛却不见人迹,山路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古老的树木仿佛还带着昔日官署的月光,而传说中的龙似乎还携带着讲经堂的云雾。这里用"卿署月"和"讲堂云"两个意象,既点明了寺庙的历史渊源,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最后两句写傍晚时分的寺庙钟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以声音作结,余韵悠长,让读者仿佛也能听到那清越的钟声在山间回荡。
整首诗通过视觉(树林、斜阳、秋草)和听觉(钟声)的描写,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充满禅意的世界。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物的细腻刻画,自然流露出对清净佛门的向往之情。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