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京(古称金陵)一处昔日繁华园林的衰败景象,通过今昔对比传递出深沉的时光感慨。
前两句写园林现状:中山旁的池馆坐落在碧溪边,但曾经高大的树木如今只剩荒凉,旧日痕迹几乎消失。这里用"碧溪滨"的鲜活色彩反衬"荒凉"的寂寥,形成视觉冲击。
中间四句用具体意象展现衰败:曾经燕子筑巢的朱红楼阁已难以辨认("朱爵"指代华美建筑),种瓜的田园生活也无人延续("青门"借指隐士居所)。如今只留下长满苔藓的小路("三径"),而多数楼台都被邻居占去。这些细节像特写镜头,让读者看到繁华如何被苔藓和他人侵占逐渐吞噬。
最后两句将视野拉远:诗人登上残存的亭台眺望夕阳,只见钟山脚下烟雾笼罩着丛生灌木("烟榛")。这个苍茫的收尾,把个人感伤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中,暗示着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最终都会归于沉寂。
全诗妙在不用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荒凉的乔木"、"迷路的燕子"、"滋生的苔藓"这些具象画面,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时间无情的冲刷。就像用一组老照片,默默讲述着"再美的园林也敌不过岁月"这个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