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祈雨仪式的神奇场景,核心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全诗可分三个层次:
开篇四句展现神秘龙潭——用"神鬼凿出"形容深不见底的龙潭,暗示超自然力量。百姓求雨无果,只能把写满心愿的蜡丸投入水中,像在龙耳边大声呼喊。这里把自然现象拟人化,龙成了有情绪的神灵。
中间两句最精彩——龙被吵醒时"胡须炸开、尾巴发抖",像人打喷嚏般把龙珠(象征雨水)喷了出来。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把龙写得既威严又狼狈,连水神都感动得哭了。诗人用夸张的动物形象表现自然力量的爆发。
结尾回归现实——当铜瓶刚偷到龙潭水(求雨仪式),黑云便压垮山峦,大雨像竹林般密集倾泻。这里用"崩山"形容乌云,"雨如竹"的比喻既写雨势之猛,又暗含竹子生长般的生机,体现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全诗妙在将严肃的祈雨仪式写成戏剧性故事:百姓的急切、龙的傲娇、暴雨的酣畅,都带着民间传说的生动感。那些"炸毛的龙""哭鼻子的水神"等形象,让自然现象变得可亲可爱,展现古人用诗意理解世界的智慧。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