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炎夏日登上灵隐寺后峰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美景带来的清凉与超脱。
首联"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直接点明主题:虽然正值酷暑三伏天,但山顶却清凉宜人。这种对比让人立刻感受到登高避暑的惬意。
颔联"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山间景色:茂密的藤萝遮挡了烈日,高大的树木间流动着清风。这两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中的阴凉。
颈联"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将视野拉远,展现壮阔的山川景色:层峦叠嶂的山峰与云霞相接,江河奔流向东方的广阔天地。这两句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自然的壮美。
尾联"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是点睛之笔。诗人感叹:谁知道我今晚的兴致,与古人并不相同呢?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又暗示了每个人面对自然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全诗通过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描写,展现了夏日登高的独特感受。诗人不仅写出了自然美景,更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最后提到"不与古人同",既展现了诗人的个性,也暗示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