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 其二

寒水浮沙急,昏烟拥树深。
茅茨得幽隐,藜杖失荒寻。
地暖疏梅发,篱虚败叶侵。
终风惊达夜,未雪苦多阴。

现代解析

《十六日 其二》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黄昏的萧瑟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首联“寒水浮沙急,昏烟拥树深”写出了寒冷的水流挟带着沙石急促地流淌,暮色中的烟雾笼罩着树林,显得格外幽深。这两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勾勒出一个冷清、荒凉的冬日黄昏画面。

颔联“茅茨得幽隐,藜杖失荒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寂感。茅草屋在幽静的环境中显得更加隐蔽,诗人手持藜杖,却在荒凉的原野上迷失了方向。这里的“幽隐”和“荒寻”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颈联“地暖疏梅发,篱虚败叶侵”则笔锋一转,写出了大地略微回暖,稀疏的梅花开始绽放,但篱笆破败,枯叶随风侵入的景象。梅花的开放象征着坚韧与希望,但败叶的入侵又让人感到一丝无奈和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联“终风惊达夜,未雪苦多阴”总结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整夜的风声让人心惊,虽然没有下雪,但阴沉的天气让人感到压抑和苦闷。这里的“惊”和“苦”不仅是对天气的描写,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冬日黄昏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迷茫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有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含蓄的艺术效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