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前两句写景:阳光下的荷花池塘波光粼粼("滟滟"),田间的稻谷小路绿油油一片("油油")。这两个叠词用得特别妙,既写出了景物的鲜活感,又让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后两句写人:一位老农扶着墙慢慢行走,可能是劳作后疲惫的样子;而对岸的年轻姑娘们传来阵阵笑声,形成鲜明对比。"扶墙"这个细节特别真实,让人仿佛看到老农劳累的身影;"隔溪笑"则让人联想到少女们活泼的模样。
整首诗就像用文字拍下的短视频:有静景有动景,有老人有少女,有劳作有休闲。通过简单20个字,诗人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生活的两个切面——辛勤与欢乐共存,沧桑与青春同在。最妙的是"隔溪"这个设定,既保持了画面距离感,又暗示着虽然生活环境相同,但不同年龄的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