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中秋)

豆雨空晴,桂花风静。碧虚飞上圆明镜。谁能唤起秃翁吟,祗应笑得嫦娥醒。
可奈良宵,不堪残境。强拚一醉偷光景。夜凉渐搅雪霜心,昏眵犹认山河影。

现代解析

这首《踏莎行(中秋)》写的是中秋之夜的复杂感受,既有美景带来的愉悦,也有人生感慨的苦涩。

上片写中秋夜景:豆子大的雨点停了,桂花香在无风的夜里飘散,月亮像一面明亮的圆镜升上夜空。诗人自嘲是个"秃翁"(可能指年老或头发稀疏),想吟诗却写不出好句,反而觉得月亮上的嫦娥会被自己逗笑。这里用幽默化解了才思枯竭的尴尬。

下片情绪转深:虽然中秋夜美好,但现实处境艰难。诗人只能借酒消愁,勉强享受这月光。最后两句最动人——夜凉让他想起人生如雪霜般寒冷,老眼昏花却仍努力辨认着月光下的山河。这里的"山河影"既指真实景色,也暗喻对家国天下的牵挂。

全诗妙在把中秋常见的"赏月"写出了新意:不是单纯赞美月亮,而是通过月亮照见自己的处境。酒醉、夜凉、老眼昏花这些细节,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老人形象。最后在衰老与困顿中仍不放弃对"山河"的凝视,透露出文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