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方伯入觐(甲子九月二十四日) 其五
人莫不有言,贤材不兴。
不足为邦国,役治以毋登。
我静图之,如彼冈陵。
东风解冻,何物不增。
栋梁榱桷,何用不胜。
万邦黎献,济济蒸蒸。
或沉或浮,是举是升。
苟执其枢,庶绩斯凝。
方伯归哉,敷言于明庭。
曰钓滨渔泽,有翼有冯。
不足为邦国,役治以毋登。
我静图之,如彼冈陵。
东风解冻,何物不增。
栋梁榱桷,何用不胜。
万邦黎献,济济蒸蒸。
或沉或浮,是举是升。
苟执其枢,庶绩斯凝。
方伯归哉,敷言于明庭。
曰钓滨渔泽,有翼有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官员送别同僚杜方伯进京述职时写的,核心思想是讨论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全诗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三个层次:
1. 人才荒的困境(前四句)
开头直指社会痛点:人人都会说话,但真正能用的贤才太少。就像盖房子缺材料,国家缺人才就难以运转。用"冈陵"(山岗)比喻人才匮乏的现状——光秃秃的山上长不出好木材。
2. 人才兴的盛况(中间八句)
笔锋一转,描绘人才充足的美好图景:东风解冻后万物生长(比喻政策开明),各种木材(比喻不同类型人才)都能物尽其用。朝堂上人才济济,有的低调做事(沉),有的崭露头角(浮),但都在为国效力。抓住用人这个关键(枢),所有政务(庶绩)都能顺利推进。
3. 临别赠言(最后六句)
结尾回归送别主题:嘱咐杜方伯要把基层真实情况(钓滨渔泽代指民间)汇报给朝廷,特别强调民间其实藏着很多有潜力的人才(有翼有冯,像鸟有翅膀能高飞)。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人才问题具象化:用盖房子比喻治国,用树木生长比喻人才培育,用"沉浮"形容不同处世风格的人才。既肯定了杜方伯的能力(能识别人才),也委婉提醒他要为民间人才发声,展现了明代官员既务实又含蓄的表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