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柬答梁叔熹
去年南浦南,珠江北,送子惨澹无颜色。
九江冥冥庐山远,岭树迢遥望不极。
两年不见定何如,赖尔鸿书报消息。
新诗往往堪解颐,无乃偏得江山力。
我有閒吟数百篇,非子之好谁记忆。
自从一病掩柴扉,镇日沈吟卧枕席。
向来促膝谈诗伴,经月何曾通一刺。
偶然思子但寄诗,从今亦懒拈笔墨。
九江冥冥庐山远,岭树迢遥望不极。
两年不见定何如,赖尔鸿书报消息。
新诗往往堪解颐,无乃偏得江山力。
我有閒吟数百篇,非子之好谁记忆。
自从一病掩柴扉,镇日沈吟卧枕席。
向来促膝谈诗伴,经月何曾通一刺。
偶然思子但寄诗,从今亦懒拈笔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梁叔熹的一封回信,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和自己的生活状态。
前四句回忆去年送别朋友的场景:在南浦南边、珠江北岸送别时,心情沉重到脸色都变了。九江和庐山在远处若隐若现,岭南的树木绵延到视线尽头,暗示朋友去了很远的地方。
中间六句写分别后的牵挂:两年不见,全靠朋友来信了解近况。朋友的新诗写得生动有趣,想必是受到了当地山水的启发。而自己也有几百首闲来写的诗,但除了这位知音朋友,没人会记得欣赏。
最后六句描述现状:自从生病后就闭门不出,整天躺在床上沉思。以前一起谈诗的朋友们,已经很久没联系了。现在想朋友了就写诗寄去,但以后可能连提笔的兴致都没有了。
全诗透露出三种情感:
1. 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
2. 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3. 病中生活的孤寂无奈
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通过日常细节(如"卧枕席""通一刺")展现真实生活状态,让读者感受到朋友间那种无需修饰的深厚情谊。特别是"非子之好谁记忆"这句,直白地道出了知音难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