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松楼玉上人歌和张坦斋韵
上人风度温如玉,况复文雅超凡俗。
闭户翻经戒行修,登堂见客容仪肃。
有时泚笔临古书,有时引水浇新竹。
或从泉石共徜徉,或与云月相追逐。
老予借榻两经春,青眼相看情愈笃。
校书永昼每烹茶,酌客清宵频剪烛。
同袍幸有坦斋翁,时听清吟散烦燠。
上人亦学参诗禅,讲论时时见心曲。
修纂于今已毕功,分手将归故山麓。
短歌一阕写离怀,回首南山烟树绿。
闭户翻经戒行修,登堂见客容仪肃。
有时泚笔临古书,有时引水浇新竹。
或从泉石共徜徉,或与云月相追逐。
老予借榻两经春,青眼相看情愈笃。
校书永昼每烹茶,酌客清宵频剪烛。
同袍幸有坦斋翁,时听清吟散烦燠。
上人亦学参诗禅,讲论时时见心曲。
修纂于今已毕功,分手将归故山麓。
短歌一阕写离怀,回首南山烟树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名叫松楼的和尚的赞美和依依不舍之情的表达,诗中将松楼上人比作温润如玉之人,不仅人品温和,而且才华出众,超出常人。
1. 温如玉的形象:松楼上人的形象如同温润的玉石,给人以温和、纯净的感觉。这不仅是对人品的赞美,也是对其修为的肯定。
2. 文雅和修行:诗中提到松楼上人不仅文雅超凡,还注重修行,闭门诵读经文,戒行严谨。这反映了他内心的纯净和对佛法的执着。
3. 日常生活:诗中描述了松楼上人的日常活动,比如他有时奋笔疾书,临摹古书;有时浇灌新竹;有时闲适地与自然为伴。这些描绘展示了他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内心的平和宁静。
4. 与诗人的交往:诗人提到与松楼上人交往已有两个春天,情谊深厚。他们常常一起读书,白天烹茶交流,夜晚秉烛讨论,这表明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兴趣。
5. 对诗友的介绍:诗人还介绍了一位名叫坦斋的友人,这位友人也是诗人的朋友,常常在一起吟诗,互相安慰,摆脱烦恼。
6. 学术成就:诗中提到松楼上人已经完成了著作的编纂工作,即将回到故山,这显示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追求。
7. 离别之情:最后,诗人以短歌表达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回望南山烟树绿意浓,寄托着对松楼上人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松楼上人的形象和诗人与之交往的情景,既表达了对松楼上人的赞美之情,也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离别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