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以敬曾于健夜坐

虚堂清夜寂无喧,渐觉年来语尚烦。却笑空持儒者籍,可谁亲见圣人门。

鱼筌得处终难譬,鹿梦醒来岂复存。好景待人眠不得,三更霜月上孤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坐虚堂,思绪万千的场景。

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诗人发现自己近年来变得话多,这让他有些自嘲。接着他调侃自己虽然顶着读书人的名头,但谁又真正见过圣人的门径呢?这里透露出对学问真谛的困惑。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鱼筌"指捕鱼工具,比喻即使得到学问的皮毛,也难以说清其中奥妙;"鹿梦"典出庄周梦蝶,表达人生如梦的感慨。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学问和人生的迷茫。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美好的夜景让人舍不得入睡,直到深夜的月光洒向孤村。这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暗含诗人独处时的孤寂感。

全诗通过夜晚独坐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读书人对学问真谛的思考,以及面对人生困惑时的复杂心境。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幽深远,既有自嘲的幽默,又有哲理的思考,最后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