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观海元韵

东海渺无际,空濛接九旻。
层楼吞灏气,大地绝苍垠。
浪稳蛟龙静,航通玉帛陈。
纳川情并效,向若轨堪循。
嘘蜃还成市,翔乌不待晨。
沙明潮应月,苔润石知春。
已息阳侯阵,谁扶飓母轮。
蓬莱真咫尺,岛屿一微尘。
鹏路盘青霭,鳌峰耸碧珣。
荡空云鹤影,泛棹斗牛津。
作赋曾工木,求丹欲笑秦。
披图书是玉,放眼界为银。
鲽献能怀德,鲛输已化鳞。
边铺霞锦烂,面拭镜光新。
旋吉依秋节,流观仰帝巡。
添筹颂黄屋,万象尽含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海景画卷,同时暗含对帝王功德的赞颂。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自然景观的壮美(前八句) 诗人用"东海渺无际"开篇,直接展现大海的辽阔无边。后续用"层楼吞灏气"形容海浪如高楼般吞没云气,"浪稳蛟龙静"则描绘风平浪静时神秘的海底世界。这些比喻都很形象,比如把海浪比作高楼,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大海的磅礴气势。

2. 神话色彩的渲染(中间十二句) 诗中融入大量神话元素:"蓬莱"指海上仙山,"鹏路""鳌峰"借用《庄子》中的巨鸟巨龟意象。特别有趣的是"嘘蜃还成市",说的是海市蜃楼现象,古人以为是蜃龙吐气形成的幻景。这些想象既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又展示了古人理解自然现象的独特视角。

3. 对帝王的颂扬(最后八句) 通过"仰帝巡""颂黄屋"等表述,将海景的壮美与帝王功德相联系。最巧妙的是"鲽献能怀德"——传说比目鱼(鲽)总是成双出现,这里用来比喻百姓感念皇恩。这种将自然现象与政治寓意结合的手法,是古代应制诗的特点。

全诗艺术特色鲜明: - 空间感极强:从天空(九旻)到海底(蛟龙),从远观(蓬莱)到近看(苔润) - 动静结合:既有"浪稳"的宁静,又有"鹏路盘青霭"的动态 - 色彩丰富:碧珣(青玉)、霞锦、银波等构成绚丽画卷

诗人通过大海这个意象,既展现了自然的伟大,又完成了政治颂扬的任务,这种"借景颂圣"的写法,体现了古代文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