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歌
昆仑一脉来夜郎,东流直下万里长。
包络滇黔汇交桂,中乃混一漓与湘。
浔梧百折到南海,全入牂牁归大洋。
端州城外石矶石,屹此四瞰为遮防。
三面皆山一面水,水又襟带山之旁。
初看七岩排北牖,金天逦迤腾光芒。
诸峰渐西势渐阔,远如两扇枨闑张。
一丝袅袅下天际,纡徐浩淼趋中央。
忽然斗起跑空立,一门万马争奋骧。
强弓迅矢发不及,白浪倒射苍崖苍。
束以孤亭受以峡,峡三十里皆羚羊。
建瓴屋下复有屋,崧台址本层层方。
因台拓扉俯峡底,不知更几千丈强。
大湘小湘出帆背,顶湖沥湖穿石梁。
龙湫又吐诸瀑下,峡口急斗声礌硠。
千岩树逼水关绿,万壑风溅山窗凉。
自此南江北江合,滔滔浩浩仍悠扬。
百里千里注海去,复接横浦浈含洭。
斜阳极天逆远翠,顷刻四壁皆江光。
云岚咫尺在几席,大书磨墨神苍茫。
包络滇黔汇交桂,中乃混一漓与湘。
浔梧百折到南海,全入牂牁归大洋。
端州城外石矶石,屹此四瞰为遮防。
三面皆山一面水,水又襟带山之旁。
初看七岩排北牖,金天逦迤腾光芒。
诸峰渐西势渐阔,远如两扇枨闑张。
一丝袅袅下天际,纡徐浩淼趋中央。
忽然斗起跑空立,一门万马争奋骧。
强弓迅矢发不及,白浪倒射苍崖苍。
束以孤亭受以峡,峡三十里皆羚羊。
建瓴屋下复有屋,崧台址本层层方。
因台拓扉俯峡底,不知更几千丈强。
大湘小湘出帆背,顶湖沥湖穿石梁。
龙湫又吐诸瀑下,峡口急斗声礌硠。
千岩树逼水关绿,万壑风溅山窗凉。
自此南江北江合,滔滔浩浩仍悠扬。
百里千里注海去,复接横浦浈含洭。
斜阳极天逆远翠,顷刻四壁皆江光。
云岚咫尺在几席,大书磨墨神苍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岭南地区壮丽的江河山水画卷,用充满动感的语言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视觉的漂流之旅。
开篇像航拍镜头般展现珠江流域的全景:从云贵高原奔腾而下的江水,汇聚漓江、湘江后,经过曲折的浔江、梧州,最终奔向南海。随后镜头聚焦到端州(今肇庆)城外的阅江楼,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天然屏障。
诗人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展现江景:七座岩峰像排列的窗户,远山如两扇缓缓打开的大门,蜿蜒的江水像丝带飘落天际。最精彩的是描写江流突然变急的段落——江水如万马奔腾,浪花像射向悬崖的箭矢,通过"争奋骧""白浪倒射"等动态描写,让人仿佛听见轰隆水声。
中段转为俯视视角:在层层叠叠的崧台上俯瞰,羚羊峡三十里的风光尽收眼底。大小湘江的帆影、瀑布龙湫的水雾、被江水染绿的山岩,共同构成多层次的立体景观。最后江水浩荡入海,余波连接更远的支流,在夕阳下反射出万顷金光。
全诗最妙的是空间感的营造:时而高空俯瞰,时而贴水而行;既有"万马奔腾"的宏观气势,又有"树逼水关绿"的细节特写。诗人像一位熟练的导游,带着读者时远时近、时高时低地欣赏这幅岭南山水长卷,最后以"磨墨题诗"作结,留下意犹未尽的苍茫感。这种将地理脉络与诗意想象完美结合的写法,即使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自然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