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热闹元宵夜中的片刻宁静,展现了诗人对繁华世事的淡然态度。
前两句写诗人厌倦了灯火辉煌的喧闹,独自来到寺院寻求清净。"院院留"三个字生动表现了寺院一重接一重的幽深意境,与外面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描写两种生活状态:月光温柔地追随着独行者,而街道上却满是争道的车马声;一边是慢酌浅饮的雅士,一边是觥筹交错的豪饮。诗人特意用"鱼照琉璃"这个典故(传说中富贵人家用琉璃缸养珍稀鱼种来炫富),暗讽那些炫耀财富的世俗之人。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看透世间繁华不过是一场转瞬即逝的梦。虽然整夜独自度过,但并不觉得忧愁,反而在寂寞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展现了文人高雅的精神追求。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