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太守招饮爱山台出图卷索题久未报也,是秋八月移守宁波为次东坡道场山诗韵成三首 其一 (丁丑(清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三十四岁))
东坡去矣空林麓,终古声名留厓谷。
不逢汪丞说爱山,谁向高台策蹇足。
且历兵乱日漫漫,鬼火昏黄蛇蝎盘。
蒙棘丛生牵萝薜,龙鳞老化问松湍。
天爱苍生斯人出,治周期月登衽席。
湖边万顷桑绿地,浓接棠阴齐栽植。
无何黛色压千鬟,笑对城南有无间。
台成不日民通政,八百年后重看山。
山灵爽气迎平旦,下雨崇朝黑天半。
赋就长歌挥兔毫,惊披珠玉临风叹⑴。
不逢汪丞说爱山,谁向高台策蹇足。
且历兵乱日漫漫,鬼火昏黄蛇蝎盘。
蒙棘丛生牵萝薜,龙鳞老化问松湍。
天爱苍生斯人出,治周期月登衽席。
湖边万顷桑绿地,浓接棠阴齐栽植。
无何黛色压千鬟,笑对城南有无间。
台成不日民通政,八百年后重看山。
山灵爽气迎平旦,下雨崇朝黑天半。
赋就长歌挥兔毫,惊披珠玉临风叹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光绪三年(1877年)受邀题图时所作,借用了苏轼(东坡)的诗韵。全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苏轼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感慨。
1. 怀念苏轼:开头提到苏轼已经离去,只留下名声在山谷间回荡。作者感叹如果没有像汪丞(可能指苏轼的朋友)这样的人谈论爱山之情,谁会愿意登上高台(爱山台)去欣赏风景呢?这里暗含对苏轼高尚情操的向往。
2. 描写乱世景象:诗中提到兵荒马乱的年代,鬼火昏暗、蛇蝎横行,荆棘丛生,松树老去,河流湍急。这些意象描绘了社会的动荡和自然的荒凉,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忧虑。
3. 赞美治世能臣:接着笔锋一转,说上天怜惜百姓,派来能人治理,短短时间就让社会恢复安定。湖边桑树成荫,棠梨树茂盛,展现了治理的成果。这里可能暗指当时的官员(如宗太守)的政绩。
4. 登台抒怀:作者登上爱山台,看到远处的山色,感叹台建成后百姓安居乐业。八百年后(从苏轼时代算起),人们重新欣赏山水,暗含对历史轮回的思考。
5. 自然与人文交融:最后写山间的清新空气,突然的暴雨,以及作者挥毫赋诗的情景。面对珠玉般的诗篇(可能指苏轼或他人的佳作),作者临风感叹,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的敬仰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全诗精髓:通过对比苏轼时代的文雅与当下的乱象,作者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又寄托了对社会安定、文化复兴的期望。诗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现实和艺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