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竹垞先生)的八十大寿贺诗,用现代语言解读如下:
第一联说老先生就像当代的"龙门"(比喻德高望重的人),社会声望很高,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做多大的官。这里用"不必尽公卿"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功名的境界。
第二联用两个历史名人作比:像唐朝李泌那样有仙风道骨,又像西晋张华那样学识渊博(皇帝还亲自题写匾额表扬他的学问)。这两句突出老先生的清高气质和渊博学识。
第三联描绘老先生的日常生活:家里招待客人只用清茶,来往的都是高雅之士;出门时还有学生搀扶照料。这说明他生活简朴却受人尊敬,师生关系融洽。
最后联用"蟫鱼"(书虫)比喻,说连书虫都不忍心啃咬他那些写着长生道理的书卷,老先生越老看书的眼光反而越明亮。这是赞美他毕生钻研学问,晚年依然保持着敏锐的头脑。
全诗通过多个生活化的画面,塑造了一位淡泊名利、学识渊博、受人爱戴的学者形象。最动人的是最后关于"书虫"的想象,把抽象的长寿智慧写得生动有趣,暗示老先生的学问连虫子都舍不得破坏。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