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题范文正公所书伯夷颂卷尾

孤竹身为百世师,范公手染退之辞。
不知青社挥毫日,得似天章论道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话来说,是在赞美两位历史人物的精神传承。

前两句讲的是: 1. "孤竹"指商朝的伯夷,他宁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这种坚守原则的精神成为后世榜样。 2. 范仲淹(范文正公)亲手抄写了韩愈(退之)写的《伯夷颂》,把这种精神通过书法传递下来。

后两句用对比手法: 3. 诗人好奇地问:范仲淹在山东(青社)写字的时候,是不是也像当年在皇宫(天章阁)讨论治国之道时那样认真专注? 4. 这里把"写字"和"论道"相提并论,暗示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精神的表达。

整首诗的精妙在于: - 用伯夷→韩愈→范仲淹这条线,展现崇高精神的代代相传 - 把书法创作和治国理政联系起来,说明文人追求的不仅是字写得好看,更要传递思想境界 - 短短四句就串联起三个历史人物,展现了中国文化中"以文载道"的传统

普通人读这首诗,能感受到: - 历史人物不是冰冷的名字,他们的精神可以通过文字跨越时空 - 写字画画这些艺术创作,背后都有深刻的精神追求 - 我们今天看到古人的书法作品,不仅是欣赏笔画,更是在触摸他们的思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