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辛巳)

大仁院北岩,洼中若庐旅。
倾崖滴石髓,白日掠仙鼠。
凿佛大小躯,莓苔色黯沮。
置身井谷中,窥天可倚杵。
剔藓辨留题,各自命俦侣。
试观咸淳书,笔纵字尤巨。
白雁虽未来,边烽已先举。
奈何平章贾,志不在疆圉。
贪领狎客游,子弟共容与。
嫉恶性所同,见者费熏煮。
不睹眉山翁,拂石埽鸡距。
爱惜争摩挲,响拓硬黄楮。
洞门石扇开,幽探少桦炬。
虑拔千岁蛟,嶷然不敢语。
山南殷其雷,骤雨没沙渚。
偶坐赞公房,夕阳满平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名为"大仁院"的荒僻山寺景象,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历史联想,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末年国事衰微的深沉感慨。

开篇描写山寺环境:北面岩壁凹陷如旅舍,悬崖滴水如石髓,白昼也能看见蝙蝠飞掠。这里凿刻的佛像已长满青苔,显得黯淡无光。诗人置身这幽深山谷,仰望天空仿佛能用木杵触及,极言地势之险峻幽闭。

接着写诗人辨认石壁题字,特别注意到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的题刻。由此联想到南宋末年:虽然元军("白雁"指元军统帅伯颜)尚未大举南下,但边境战事已起。诗人痛斥权臣贾似道只顾带着门客游玩,不关心国防,子弟们也骄纵享乐。

最后笔锋一转,写自己像苏轼(眉山翁)那样拂拭石刻,珍惜地拓印保存。当探访幽深洞窟时,忽然雷雨大作,只好在僧房暂歇,看着夕阳笼罩平野。全诗通过荒寺景象与历史回忆的交织,既展现了自然奇观,又寄寓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