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60年,作者借景抒怀,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里的苦闷与无奈。
开头两句"绩学翻成误,归田耻放流"是说:勤奋学习反而成了错误,想回乡种田又觉得像被流放一样羞耻。这里反映了当时读书人面临的困境——知识不被重视,但又无法真正回归田园生活。
中间四句用"时乖命蹇"(时运不济、命运坎坷)来形容自己的处境。穿着破旧衣服勉强过年,内心的痛苦却像被刀割一样剧烈。这里的"长劖剧九秋"用刀割的痛感比喻精神折磨之深,非常形象。
最后两句看着南飞的大雁心生羡慕,因为大雁还能为温饱奔波,而人却连谋生都困难。这种对比既写出了物质生活的窘迫,更透露出精神上的苦闷。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没有华丽辞藻,只是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一个读书人在特殊年代的生存困境:学不能用,退无可退,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诗中"羡鸿雁"的感慨特别打动人,因为连鸟儿的自由谋生都成了奢望,这种对比让读者更能体会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