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长陵
入关承汉祚,定鼎协殷盘。
帝业仍宗子,皇都实壮观。
荆蛮方逊国,代邸即长安。
礼乐临轩策,旌旗出塞看。
天声曾勒石,地界几鸣銮。
老上庭还徙,温禺血未乾。
关山残月暗,榆木陨星寒。
薄葬遵文德,丰碑象武桓。
乌号陵邑守,龙气鼎湖蟠。
驰道通原庙,周庐列从官。
乾坤留剑舄,伏腊拜衣冠。
宫殿秋阴肃,松杉晓露漙。
万年圭鬯毖,此日守成难。
南牧频飞檄,西戎未解鞍。
虚闻劳七萃,犹此抗三韩。
圣轨诚难继,神功故不刊。
威灵长在目,流恨翠微端。
现代解析
这首诗《谒长陵》是明代诗人李梦阳拜谒明成祖朱棣长陵时所作,通过描绘陵墓的庄严景象,歌颂明成祖的功绩,同时暗含对明朝现状的忧虑。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至"代邸即长安")
诗人用"历数归真主"开篇,直接点明朱棣是顺应天命的真命天子。"风云护泰坛"用风云护卫祭坛的意象,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随后通过"入关承汉祚"等句,将朱棣比作古代明君(如汉高祖),赞美他定都北京、开创盛世的功绩。"荆蛮方逊国"暗指朱棣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但诗人用"逊国"(让位)一词弱化了篡位色彩。
第二部分("礼乐临轩策"至"榆木陨星寒")
这部分用具体场景展现朱棣的文治武功。"礼乐临轩策"写他制定礼乐制度,"旌旗出塞看"则描绘他五次亲征蒙古的英姿。"天声曾勒石"指刻石记功的壮举,"老上庭还徙"用匈奴单于的典故,凸显朱棣迫使蒙古部落臣服的威势。末两句"关山残月暗,榆木陨星寒"笔锋一转,用凄冷的边关夜景暗示征战背后的牺牲。
第三部分("薄葬遵文德"至"伏腊拜衣冠")
描写长陵的建筑与祭祀。诗人称赞朱棣陵墓"薄葬"符合儒家节俭美德,但"丰碑""龙气"等词又显示其帝王气派。"驰道通原庙"以下四句,生动刻画了陵区道路通达、官员值守的场景,以及后人四季祭祀的虔诚,凸显朱棣死后仍享尊荣。
第四部分("宫殿秋阴肃"至结尾)
最后回到现实,秋日肃穆的陵园景象("松杉晓露漙")引发感慨。诗人一面赞颂朱棣"神功不刊"的伟业,一面用"南牧频飞檄""西戎未解鞍"影射当时边境战事频繁、国力衰微的困境。末句"流恨翠微端"——青山间的遗憾,既是对英雄逝去的怅惘,也暗含对明朝衰落的忧虑。
艺术特色
1. 虚实结合:将陵墓实景(碑石、松柏)与历史功绩(征战、治国)交织,厚重感扑面而来。
2. 对比手法:前文极写朱棣"旌旗出塞"的强势,后文却见"陨星寒"的苍凉,暗示盛极而衰。
3. 双关隐喻:"南牧""西戎"表面写历史,实指明代边患;"翠微端"的"恨"既是怀古之愁,更是忧国之思。
核心情感
诗人通过赞颂明成祖的雄才大略,反衬当下明朝的颓势,表达了对复兴盛世的渴望。全诗犹如一部浓缩的史诗,在苍劲的陵墓松柏间,回荡着对辉煌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