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润州(今镇江)江边景色的前后变化,以及朋友黄殿丞在此地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写江边建筑的变迁:前年这里遭遇酷热天气("飞火龙"形容烈日),连山石都像要融化,楼殿都被烤坏了;如今栋梁重新变得华丽壮观,高大的楼阁从水边拔地而起。这里通过自然与建筑的对比,展现了人类顽强重建的生命力。
中间四句转入对朋友生活的描写:作为南徐(润州古称)的官员,黄殿丞公务清闲,一到江边就招呼画船出游。整天吹着江风也不觉得烦,连船夫都敢在浪涛中展现矫健身手。这几句用轻松笔调,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官员形象。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劝慰:别嫌京城带来的尘土多(指官场俗务),只要在江中抖擞精神,就能像眺望云彩一样获得心灵的自由。这里"抖擞中流"的意象特别生动,把洗涤心灵的过程具象化为在江水中振衣的动作。
全诗通过建筑重建、江上遨游等画面,赞美了朋友远离京城喧嚣、在自然中找回自我的生活状态,也暗含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语言通俗却意境开阔,把仕途烦恼与自然解脱的对比写得十分鲜活。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