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氏琴清堂
孤桐缺月风露秋,夜虫催织寒飕飕。
拂床文字翻叶叶,古心埋没从何求。
客来洗予筝笛耳,清圜琅然散百忧。
南窗无弦鼓愈淡,焦尾有桐弃不收。
卓哉奇士千载去,已矣奇弄万古休。
江左诸王孙子俦,琴清之堂遗风流。
飞泉爽籁十二操,铿锵浮玉鸣天球。
文王宣父次第作,此身还见大雅不。
收拾书囊杂钓具,伴君携琴隐林丘。
作诗一为写奇趣,此生此兴长悠悠。
拂床文字翻叶叶,古心埋没从何求。
客来洗予筝笛耳,清圜琅然散百忧。
南窗无弦鼓愈淡,焦尾有桐弃不收。
卓哉奇士千载去,已矣奇弄万古休。
江左诸王孙子俦,琴清之堂遗风流。
飞泉爽籁十二操,铿锵浮玉鸣天球。
文王宣父次第作,此身还见大雅不。
收拾书囊杂钓具,伴君携琴隐林丘。
作诗一为写奇趣,此生此兴长悠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听琴的场景,通过琴声引发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超脱世俗、向往高雅隐逸生活的情感。
开篇用"孤桐缺月""夜虫寒飕飕"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秋夜的氛围,暗示内心的孤寂。诗人翻书寻古意却不得,直到客人带来清越琴声,才驱散了忧愁。这里用"洗耳"形容琴声净化心灵的效果,非常生动。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表达对高雅音乐的追求:无弦琴(象征天然之音)比有弦琴更淡雅,被丢弃的焦尾琴(名琴)反而不被珍惜。诗人感叹像伯牙这样的知音已逝,但庆幸还能在"琴清堂"感受到古人遗风。
"飞泉爽籁"以下几句用瀑布声、美玉声比喻琴音,提到文王、孔子等圣贤创作的古曲,表达对高雅音乐的向往。最后诗人表示要收拾书囊钓具,伴着琴声隐居山林,将这种高雅情趣写入诗中,让生活永远保持悠然自得的状态。
全诗以琴声为线索,将秋夜景色、历史典故和人生感悟巧妙融合,展现了文人追求精神自由、向往自然隐逸的情怀。语言清新自然,比喻生动,能让读者感受到音乐之美和超脱世俗的雅致情趣。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