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浮萍在水中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浮萍的美丽与脆弱。
前四句用比喻手法写浮萍的形态:像冰雹般错落散布,像星星般闪烁发光。鱼儿游过时,浮萍的倒影被搅动散开;鸟儿飞散后,浮萍又重新聚拢,显得密集。这些描写让浮萍的灵动之美跃然纸上。
后四句转入感慨:浮萍虽然能借助云雨暂时免于被风波摧毁,但它终究不能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也无法像芬芳的花朵那样引人注目。这里透露出对浮萍命运的同情——它虽然美丽,却只能随波逐流,无法掌控自己的归宿。
全诗通过浮萍的意象,隐喻了人生中那些美好却脆弱、无法自主的事物。诗人以物喻人,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丝对生命无常的淡淡忧伤。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