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馆

楚岫高低接太行,吴江渺漠下沧浪。
秋城霜满苇花白,夜馆月寒莎草黄。
芳苑鹿台初解佩,故宫鸾阁尚鸣珰。
五湖一叶扁舟去,十二西楼几夕阳。

现代解析

这首《姑苏馆》通过描绘秋日姑苏(今苏州)的景色和历史典故,展现了时光流转的苍凉感与文人超脱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
诗人用镜头般的语言带我们看山水——远处楚地(湖北)的山峦起伏,与北方太行山遥接;近处吴江(苏州河)的水静静流向远方。秋霜染白芦苇,月下莎草枯黄,用"霜满""月寒"传递出清冷的秋意,画面感极强。

中四句怀古
"芳苑鹿台"暗指吴王夫差为西施建的馆娃宫,"故宫鸾阁"则让人联想到昔日宫殿里珠宝碰撞的声响。这里用"初解佩""尚鸣珰"的细节,把历史典故化作具象画面,暗示繁华易逝——再奢华的宫殿最终也只剩遗迹。

结尾抒怀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范蠡功成后乘小船隐退五湖的典故("一叶扁舟"),与眼前夕阳下的西楼形成对照。用"几夕阳"这个时间量词,巧妙道出历史长河中个人渺小,唯有自然永恒。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时空交错:山水(空间)与历史(时间)相互映衬
2. 冷暖对比:秋景的冷色调与历史典故中的繁华暖色形成反差
3. 留白艺术:不直接说感慨,而是用"苇花白""几夕阳"等意象让读者自己体会

普通人读这首诗,即使不了解具体典故,也能从"霜满""月寒"中感受到秋意,从"故宫""扁舟"里触摸到历史温度,最终在"几夕阳"的余韵中,与诗人产生共情——对物是人非的唏嘘,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