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园即事四首 其三

残梅依草遣愁尽,细草缘阶满意生。
莫道中年春思少,每逢佳处眼偏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年人面对春天时的微妙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真实。

前两句"残梅依草遣愁尽,细草缘阶满意生"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冬春交替的景象。凋零的梅花依偎在草丛中,仿佛要把最后的忧愁都消散干净;而新生的细草沿着台阶生长,充满勃勃生机。这里用"残梅"象征即将过去的冬天和忧愁,用"细草"代表新生的希望,形成鲜明对比。

后两句"莫道中年春思少,每逢佳处眼偏明"是诗人的感悟。他告诉我们:不要说人到中年就对春天无动于衷了,其实每当遇到美好的景致,中年人的眼睛反而看得更清楚、感受更深刻。这里表达了中年人特有的生活智慧——虽然青春活力不如从前,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却更加敏锐。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真实地刻画了中年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诗人没有刻意渲染忧伤,而是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生命的变化,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展现了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与通透。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对今天的读者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王洋

(1087—1154)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