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矶石坊

惊涛拍岸,乱石穿空,溯当年绰板高歌,道是周郎赤壁;
好竹连山,长江绕郭,喜此日凭栏远眺,依然苏子黄州。

现代解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同时巧妙串联起历史与当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动静结合的立体画卷 上半段用"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八个字就勾勒出赤壁的险峻气势,像电影镜头般展现江水冲击崖壁、嶙峋怪石刺破天空的画面。这种动态描写让人仿佛听到轰隆水声,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二、穿越时空的巧妙联想 作者由眼前景色联想到三国周瑜(周郎)当年在此击鼓高歌的英姿,又通过"道是"二字暗示这里可能并非真正的古战场,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增添了历史纵深感。就像现代人站在古迹前会不自觉想象古人风采,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感。

三、古今交融的生活意趣 下半段笔锋转向平和景象:连绵竹海、绕城长江,展现黄州(今黄冈)的宜居环境。"喜此日"三字直接表达愉悦心情,通过苏轼(苏子)曾在此生活的典故,暗示自己和古人一样享受这里的山水之美。这种将个人体验与历史记忆融合的写法,让风景有了人文温度。

全篇最妙处在于用两处历史典故作对比:周瑜代表金戈铁马的豪迈,苏轼象征文人雅士的闲适,恰好对应赤壁景观的雄奇与秀美两面,形成完整而立体的艺术呈现。读者既能感受自然震撼,又能体会文化传承,获得双重审美享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