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1853﹚元日试笔①

苏轼牛僧孺,命皆磨蝎阨。
右军序兰亭,选楼轶其迹。
光阴过客过,我今年半百。
非知伯玉非,枉寻而直尺。
海外作豪游,举家同泛宅。
长守太常斋,骨相管城瘠。
癸尊一例倾,丑阴自古积。
吉利书王正,院宇春风窄。
老母倚闾望,负米非良策。
合唱大刀⑴环,欢承菽水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在1853年(农历癸丑年)正月初一写下的新年感怀。全诗通过几个层次展现了作者人到中年的复杂心境:

1. 借古喻今的开篇
诗人用苏轼和牛僧孺两位历史名人举例,说他们都曾遭遇命运坎坷("磨蝎阨"指命途多舛)。又提到王羲之写《兰亭序》的典故,暗示自己也想留下传世之作。这些历史参照,透露出诗人对自己人生成就的焦虑。

2. 时光飞逝的感慨
"光阴过客过"四句直白道出:转眼已五十岁(半百),却仍未能像古人蘧伯玉那样及时认识并改正错误("伯玉非"典故),感觉自己走了弯路("枉寻直尺"指方法不对)。

3. 现实困境的描写
中间八句展现具体生活状态:带着全家漂泊海外(当时作者可能在东南亚任职),生活清贫如吃斋的和尚("太常斋"),身体瘦弱如干瘪的毛笔("管城瘠"用毛笔代指文人)。"癸尊丑阴"既指年份,也暗含积压的愁绪。

4. 新年愿望与愧疚
最后四句情感真挚:虽然写下吉祥话("王正"指新年正月),但想到家中老母亲倚门盼望("倚闾"),自己却不能在身边尽孝("负米"典故),只能安慰自己让母亲粗茶淡饭过得去("菽水"指简单饮食)。"大刀环"暗含思归之情。

全诗魅力在于:
- 用常见典故表达普遍的中年危机感
- 将新年喜庆与人生失意形成反差
- 最后归到孝亲主题引发共鸣
- "骨相管城瘠"等比喻生动形象

诗人没有刻意堆砌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传统文人在新年之际对事业、家庭、健康的综合思考,至今读来仍能让人会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