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壶松岩萧寺图

浩渺沧江数千里,几幅蒲帆挂秋水。晓风吹断绿萝烟,百叠青峰望中起。

梵王宫阙倚云开,七级浮屠倒影来。山人久已谢朝市,日踞江头百尺台。

松篁丛杂多啼鸟,隔岸人家丸弹小。此图此景入天机,谁能髣髴方壶老。

现代解析

这首《方方壶松岩萧寺图》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用现代语言来解读就是:

开篇用"浩渺沧江"和"蒲帆挂秋水"勾勒出大江奔流、白帆点点的辽阔画面,像用广角镜头拍下的千里江景。接着镜头拉近,晨风拨开江面雾气,层层叠叠的青山突然映入眼帘,这种由远及近的转换特别有电影感。

中间部分聚焦山间古寺:云雾缭绕的寺庙建筑,倒映在水中的七层佛塔,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而"山人"(隐居者)的形象出现很有意思——他早已远离官场,却每天坐在江边高台上,看似出世又带着入世的观察姿态。

最后用细节让画面活起来:竹林里的鸟鸣,对岸小如弹丸的村落,这些动态元素让静态的山水画有了生气。结尾赞叹说这幅画捕捉到了天地灵韵,世上再难有人能像方壶老人(画家)这样传神地表现自然之美。

全诗最妙的是把绘画艺术转化为文字艺术,让读者不仅能"看见"画作,还能感受到江风、鸟鸣、晨雾,甚至体会到画中隐士的闲适心境。这种多维度的艺术转换,就像用文字给水墨画配上了背景音乐和环境特效。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0